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2023年市州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长沙 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阔步前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
长沙市梅溪湖国际新城。通讯员 摄
12月22日,湘江科学城传来“重磅消息”,总投资227.9亿元的湘江科学中心、湖南大学科创港、湘江未来社区等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仲冬时节奏响“春天的序曲”。
由此,作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一城一区三基地”主要承载空间之一,湘江科学城正式跨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迈进高质高效的新征程。
今年6月,省委书记沈晓明在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提出“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为省会长沙擘画宏伟蓝图。
6月份构想、谋划,8月份出台实施意见,9月份举行“首开式”,短短70多天,长沙就实现了从全新理念的提出,到意见、政策的出炉,再到项目的揭牌、签约或开工的跨越,跑出了奔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加速度,其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决心和行动力可见一斑。
聚焦产业发展、谋划空间布局、打造创新平台、形成政策体系,长沙在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上不断发力。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风景留给科创人员,把最好的服务留给科创企业!”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一语道尽长沙的诚意。
“对在长沙落地的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长沙按‘一事一议’的原则,最高可给予10亿元支持……”与《实施意见》相配套,《若干政策》拿出20条真金白银举措,可谓干货十足。
长沙满满的诚意,吸引越来越多企业、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加速汇聚。半年来,落地淡水河谷·中南大学低碳和氢冶金实验室、巴斯夫杉杉研发中心、索恩格全球新能源研发中心等67个重大项目;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总数达12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0家、总数近800家,创新动能加速蓄积。
从湘江科学城到自贸区长沙片区,从马栏山文创园到科大金霞基地、大泽湖片区,长沙一江两岸创新潮涌,“一区三基地”创新承载区建设不断提速,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新蓝图”“作战图”正加速变成“实景图”。
半年来,“四大实验室”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8%,顺利实施8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19个市级“揭榜挂帅”项目和89个科技重大专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9件;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年入库8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5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总量达185家……
一连串耀眼的数据,凸显长沙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步伐稳健有力,未来可期。
衡阳 以优良营商环境护航“制造立市”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德荣 唐曦
衡阳市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 通讯员 摄
连续3年上榜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全国数字百强市,连续多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今年,衡阳市喜讯接踵而至。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今年来,衡阳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擦亮核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有色金属、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五张产业名片”,以最优环境护航“制造立市 文旅兴城”。
衡阳深化“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深入开展“四上”企业联点帮扶、“三送三解三优”、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行动,继续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九严禁”,给企业“定心丸”。
今年,衡阳获得1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一件事一次办”高频事项网上、掌上可办率达95%,“12345”热线获评全国“品质争先典范”称号。耒阳市推出“安商行动”、衡山县推出“大综窗”、衡南县推出“‘清’易通,‘码’上办”……一系列举措促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把企业家当家人、把企业事当家事。”在衡阳客商评价。
优化“营商”赢“好商”。今年,衡阳市新引进百亿项目3个、“三类500强”项目38个,新增湘商回归企业107家。衡阳市“制造立市”根基进一步夯实——
原地倍增成效明显。78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税收大幅度增长,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入围全省“4+6”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名录,衡阳高新区下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字经济气势如虹。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6254家企业上云、1314家企业上平台,数量分居全省第二、第一。推进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建设,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典型场景3个。今年以来,全市数字经济产值达1600亿元,同比增长15%。
文旅文创融合,产业出新出彩,衡阳市“文旅兴城”蓄势发力。成功申办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铺排重点文旅项目86个。廻雁峰景区提质、衡阳“1944”、金月湖等项目开工建设,船山时间谷、建湘工业文化街区等项目加速推进。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增长63.63%;实现旅游总收入700亿元,增长62.92%。衡阳市积极探索“演艺+旅游”“赛事+旅游”“夜经济+旅游”新业态,“天外来物”巡回演唱会引流超10万人,“QQ音乐·巅峰之夜”演唱会彰显雁城温暖。
株洲 “制造名城”大秀温馨浪漫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永亮
4月,中车株洲所获得首个海上风电市场项目订单。通讯员 摄
年终岁末,一篇题为《打造“制造名城”株洲的工业浪漫》的文章,在株洲人的朋友圈刷屏,引发强烈共鸣。
从早春万人空巷的“闹元宵”,到燃情一夏的“厂BA”,再到凛冬机车云集的“轨博会”,株洲创意令人拍案叫绝,工业浪漫直击人心。
“敞开城门”,花式营销,株洲以开放、包容、亲和姿态,一次次打破人们对钢铁之城、工业制造“高冷”的惯性认知。
在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株洲从制造、幸福两个维度提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近3年不懈追求、创新探求,这个湘江边的城市“让世界看到制造名城的实力,让市民感受到幸福株洲的温度”。
名城崛起,实力更强,凭的是智慧,靠的是拼搏。
2023年,株洲依托坚实的工业基础,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思路,构建株洲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向制造名城推进关键一步。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39位,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城市。
两组数据亮眼而直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突破1600亿元,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株洲第三个突破千亿大关产业;国省产业集群达9个,总量稳居全省第一。
继去年制造业成为税收增长“第一动力”后,今年株洲制造业税收突破100亿元,占税收比重40%。工业株洲走出制造兴城新路径。
现代城市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钢铁直男”改变往日低调、硬朗的风格,打出一手花式营销好牌。
走出去。株洲市主要领导带着“大国重器”、美食、歌剧,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全国最高学府刮起“株洲风”。
引进来。开门办展,重金属风的北斗峰会和轨博会,吸引数十万市民参观。“厂BA”50天赛程吸引400余万人次现场看球。“醴陵免费捡瓷器”火遍全网,首届醴陵炒粉节3天吸引游客78.3万人次。航空嘉年华、音乐节系列活动引来众多航空爱好者。
漫步新株洲,到处是浓浓烟火气。极具特色的院子餐饮引来八方饕餮客,街头艺术站让高雅艺术完美接上“地气”,钟鼓岭夜市、贺家土夜宵一条街让年轻人流连忘返。
老城新貌,“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幸福株洲的生活”,声名在外。
越来越多年轻人慕名而来。他们的朝气和抱负,如同数十年前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山海来建设工业重镇的那批满怀理想与信念的年轻人。
你若不弃,我定不负。5月20日,株洲市为百位新人举行第二届青年人才集体婚礼。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动情地说,株洲市委、市政府努力做好幕后服务,帮助广大青年放飞人生梦想、成就事业华章,共同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
近日召开的株洲城市品牌建设大会发出倡议,让制造名城更加有名有实、幸福株洲更加可感可得,推动株洲成为一座令人向往、梦想成真的城市。
湘潭 医改“出圈”百姓更有“医”靠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湘潭市中心医院主要负责人到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查房。 刘超 摄
12月26日,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书记”杨梨走进病房,帮助一位患慢阻肺的老人使用无创辅助呼吸机。在配合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治疗措施后,病人呼吸困难状况得到缓解。
杨梨是湘潭市中心医院派驻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第一书记”。她带领团队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引进无创呼吸机等基层医疗机构少有的设备,创新开展肺功能检查、无创呼吸机治疗等,受到患者好评。
今年夏天,湘潭从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选派22位中青年党员医卫骨干,到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他们均是本科以上临床、中医类别医师,7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派驻的基层医疗机构覆盖全市农村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城区部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湘潭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唐文静告诉记者,这是该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创新之举,旨在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党的建设、推动基层卫生“小切口改革”等方面发力,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党建与业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融合发展。12月5日,这一做法获国家卫健委推介。
这已不是湘潭医改首次全国“出圈”。仅在今年,该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就分别通过全国卫生健康体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介绍典型经验。
去年,湘潭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我省唯一的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该市建立由国家、省、市189名专家组成的深化医改研究工作专家库,为示范项目装上“智慧大脑”。累计投入30余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公立医院,提升医改“硬实力”。
11月13日,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授牌成立。该集团由湘潭市中心医院牵头,联合4家综合医院、协同6家专科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联系24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而成,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疗资源集约共享和下沉。通过深化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市)建设,在县域加快推进医共体急救网络、人员管理、药品管理、信息平台、管理考核“五个一体化”,形成“县乡一体、乡村一体、上下联动”的县域分级诊疗体系。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湘潭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7.36%,同比增长18.04%。
今年7月,湘潭市政府与湖南大学签约,将湘潭市中心医院作为湖大直属附属医院,共建辐射长株潭等周边区域的医疗中心;8月,5个专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填补该市临床重点专科“国字号”空白……一个个医改好消息,犹如照耀在莲城大地上的一束光,让百姓更有“医”靠。
邵阳 民营经济向高而攀向新而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亚洲富士电梯(邵阳生产基地)智能生产车间。 通讯员 摄
12月23日,首届全球异地邵阳商会服务家乡发展年会在邵阳召开,会上透露,2020至2022年,邵商直接返乡投资及与邵商有关联的投资项目510个,总金额1556.67亿元,分别占该市签约项目总数、投资总额的57.8%和53.3%,为邵阳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球百万邵商,手握4万亿资产,响应“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号召,纷纷回乡投资,兴业办厂,从此小企变大企,大企变强企。今年,该市专精特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稳居全省前列。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华学健介绍,2023年,邵阳市力挺民营经济向高而攀、向新而生。如邵阳邵虹基板玻璃首条产线成功投产,实现批量销售;邵东打火机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5家,超前5年(99家)总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全省第一。
邵阳市民营经济第一次拔节生长在改革开放初期,以“个体户”身份崛起的邵商,创建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创办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建立湖南第一个民营经济开发区;搭建起第一条中国至老挝的友谊通道,等等,在全国、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创下多个第一。
时隔半个多世纪,邵商再一次引领民营经济腾飞,这次不再是“量”的累计,而是有了“质”的飞跃。该市政企合力,共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3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一些“小、散、弱”的民营企业,从行业“配角”摇身一变成为行业“主角”。
邵阳民营经济“进”中蜕变,得益于地方政府善用“政策工具箱”,扶持企业。邵阳市工信局局长何志红介绍,近年来,邵阳市先后开展“纾困增效”“真情结对、精准服务”“万名干部联万企”等系列企业帮扶工作。政府不仅“扶一把”,还“送一程”,企业“进”中提质效果明显,今年前3季度,有56家企业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完成率224%,排名全省第四;智能制造产线(车间)167个,完成率222.67%,排名全省第一;智能制造工位1125个,完成率300%,排名全省第一;上平台的770家,完成率169.23%,总量及完成率均排名全省第三。
邵阳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当地“阳光雨露”般的营商环境。湖南创亿达事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彪说:“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要看当地超过20年的企业多不多,邵阳遍地都是20年以上的老企业。看好这里的营商环境,我下定决心回乡投资兴业!”
岳阳 奋力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永涛 徐典波
岳阳城陵矶国际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摄
12月26日,伴随汽笛鸣响,满载烟花爆竹的“华航26”号集装箱班轮起锚,从岳阳新港驶向上海港。截至当天,城陵矶港集装箱突破120万标箱,年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通江达海,沟通世界,“开放岳阳”品牌越擦越亮!
岳阳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打造湖南对外开放桥头堡——
向东开通至舟山直达航线,至香港直航实现常态化运营;
城陵矶港“上海—岳阳—重庆”进口集装箱货物转运监管新模式落地,开辟湘渝支线转运新通道;
依托城陵矶松阳湖铁路专用线新港站,开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粮食回程专列;
岳阳自贸片区、城陵矶综保区、中国(岳阳)跨境电商综试区、城陵矶启运退税港和进口汽车、肉类、粮食、水果、木材指定口岸的“三区一港五口岸”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建成运营,城陵矶现代化港口集群体系基本建成。
2023年,岳阳预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600亿元,再上新台阶。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岳阳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试点,探索制度创新赋能港口发展,先后推出42项“首提首创首批”制度创新成果。
岳阳城陵矶综保区,一辆辆区外采购料件的车辆入区,卡口新系统将申报模块由3个合并为1个,货物进出卡口申报时间由原来30至80分钟缩短至5分钟。如今,货物从城陵矶综保区通关,审批流程和时间缩减90%以上,每年为企业降本增效超5000万元。
通过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等特色多元金融服务,累计为园区企业提供代采代购等多元金融支持超1500亿元,吸引汇川技术、易亲科技等一批全球500强企业落户。
开拓新领域,塑造新优势。岳阳深度参与对非经贸合作,引导扶持观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非洲农产品、非资源性产品为突破口,探索“海外仓初加工+国内深加工”新模式,发展来势喜人。
观盛公司在科特迪瓦投资建成年产20万吨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天然橡胶加工厂,预计年产值约12.8亿美元;在国内同步配套深加工厂,形成以海外加工仓储、国内加工集散,辅以供应链金融、物流报关等配套服务的对外经贸合作新模式,力争3年内对非贸易突破100亿元。
岳阳推动贸易链向产业链转变,已累计投资近30亿元,建成进口木材分拨加工飞地产业园、进口农产品储运分拨加工产业园、平行进口汽车检测改装中心等特色园区,吸引20余家粮食、汽车、木材等贸易商和加工企业落地综保区。
岳阳全力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深度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和武汉城市群,对外贸易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连续6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常德 先进装备制造业乘势而上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杰
4月20日,中联重科R20000-720塔式起重机在常德高新区中联建起下线并交付。向波 摄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12月26日,常德经开区三一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在满负荷运行。公司负责人朱雄军介绍,企业以“一切源于创新”理念,推动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据行业协会年度报告,常德市三一机械有限公司的搅拌站市场占有率超40%,连续14年蝉联全球销量冠军。
“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常德连续2年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榜。”常德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车世忠介绍,随着我省工程机械产业持续增长,该区装备制造业乘势而上,进入全新发展期。
常德聚焦装备制造,悉心孵化产业,以中联建起等龙头企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发力高端、从各自为战到集聚发展、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端“智造”,并逐渐壮大成为常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今年初,常德出台“稳增长”三十条、招商引资十条等,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建设。在链群培育方面,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中联建起、响箭重工、三一机械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制造子产业;以中车新能源汽车、文辉汽车、中联车桥等为代表的汽车制造子产业;以达门船舶、湘航船舶、海鹰船舶为代表的船舶子产业;同时,电工电气装备、新能源装备、环卫机械装备、农业机械等子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国力变压、天马电器、飞沃新能源等一批高新技术代表性企业脱颖而出。
“推动科研成果由‘智’变‘金’,助力先进制造产业高地建设。”12月20日,“智汇洞庭·科创常德”西安交大-常德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现场,20个校地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其中装备制造项目16个。常德市科技局局长陈华介绍,该市以科技创新的“工笔”,绘好先进制造业的“彩图”,创新驱动变量突破,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今年初,常德确定“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实现技术突破39项、授权专利28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联建起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成功下线交付,12项关键核心技术属世界首创;飞沃科技风力发电机叶片用预埋螺套产品全球行业第一;响箭重工储氢罐技术设计方案经过国家级专家组评审……今年1至11月,全市新获批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1个,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海利化工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新增上市公司2家,飞沃科技成为该市首家制造业上市公司。
张家界 旅游从“强复苏”迈向“高质量”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
2023年张家界黄石寨扁带赛8月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行,来自中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12名选手在海拔1092米的黄石寨山峰之巅惊险竞技。向韬 摄
雪地徒步、速度滑冰、雪地卡丁车……12月26日,第十届全国大众冰雪季2023年“激扬中国梦·冰雪酝新篇”湖南省百万人上冰活动暨第二届张家界冰雪旅游节在张家界七星山滑雪场开幕,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冬季旅游项目,激发张家界冬季旅游新活力。
张家界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聚焦旅游高质量发展,优化旅游产品、深化环境治理、强化宣传营销,推动旅游市场强劲复苏。2023年预计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较2019年分别增长16.2%、12.6%。永定区、武陵源区分别入选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
夜幕降临,来到张家界七十二奇楼、大庸古城、魅力湘西等地,夜游、夜食、夜秀等丰富的夜间旅游产品、主题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打卡拍照、体验消费,激活了夜间消费活力,让“客流”真正变“客留”。
“丰富夜间消费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新增了一批优质商家。”张家界七十二奇楼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成功招引“茶颜悦色”进驻,培育一批“旅游+美食文化”品牌,今年游客量突破168万人次。日前,张家界七十二奇楼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公示名单。
12月26日,2024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湖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登山爱好者齐聚张家界登高迎新,推进“体育+文旅”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张家界)文旅融合发展大会暨首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翼装飞行世锦赛、世界遗产摄影大展、天门山自行车挑战赛等活动……今年以来,张家界将赛事举办和文化旅游活动结合,串联旅游景区、酒店民宿、娱乐消费、旅游购物等,有效带动旅游消费和产业升级。
2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平台个人账号上,向全世界推介张家界美景,“国际张”再次火爆出圈。张家界着力创新营销方式,开展集中营销、滚动营销,旅游市场持续向好。加大入境旅游营销力度,邀请2000余名境外旅行商考察踩线,复航张家界至韩国釜山、越南河内等10条国际(地区)航线,入境游客近60万人次,领跑国内同类城市。
省文旅厅公布的前3季度接待数据,张家界市共接待入境游客36.41万人次,同比增长93倍以上;入境旅游收入8796.24万美元,同比增长67倍以上。入境旅游人次及增幅、入境旅游收入三项指标皆排名全省第一。
益阳 “鱼米之乡”挺进先进制造业高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军
益阳市赫山区电容器生产线。 通讯员 摄
近日,生产刹车用碳陶制动盘的湖南金博股份有限公司又接到国内多家头部车企的订单。今年12月中旬,我国首台高端豪华超跑昊铂SSR,首次搭载该公司制造的碳陶制动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认为,金博碳陶制动盘的成功应用和量产,标志着金博股份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金博股份是益阳高新区2005年引进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研制的碳陶制动盘比普通铸铁盘刹车距离可减少近12米,以前先进碳陶制动盘制造技术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
地处洞庭湖之南的益阳,良田万顷,物产丰美,兰溪曾是全国闻名的十大米市之一。益阳也是中国的淡水鱼都,境内大通湖是全省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3.3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97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551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没有工业的领先,就没有全面的领先!今年,益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3个“行动方案”:用3年时间全力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区域性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碳谷”、PCB“第三极”。聚焦电容器、碳基复合材料、印制电路板(PCB)等优势产业,坚持集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方向,着力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响品牌。
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是电子工业中最常用的元件之一,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产品之一。益阳市省级重点项目信维电科MLCC产业园今年10月31日开园投产,项目总投资达200亿元,将打造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高端MLCC研发生产基地。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益阳市电容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今年以来,益阳市高位推动聚合力,集群培育强动能,企业培育提质效,项目建设扩规模,科技攻关求突破,助企纾困优环境,着力打造“一都一谷一极”,引领制造业迈向“高精尖”。益阳市长春经开区PCB产业园是我省目前唯一的电子电路板特色产业园,覆盖刚性板、柔性板、金属基板、HDI板等产品,形成涵盖原材料、设备生产、回收利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益阳设立PCB产业引导专项资金,投入不低于4000万元。
目前,益阳“一都一谷一极”产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超过130家,2023年新增规企31家,年营业收入规模超过400亿元。铝电解电容器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市场份额约占全国30%,是全国最大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制造基地;先进碳基材料纳入省级产业集群培育;PCB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约占全省85%。
郴州 “办会兴城”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淦璋
位于资兴市的郴州水世界,可以感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丰硕成果。朱孝荣 李科 摄
岁末发布的全国“2023年度十大热门热点城市”榜单,郴州与山东淄博、贵州榕江等一道入选,“三四线城市”出圈出彩成为现象级事件。
从1月开始,林丹、郎朗等国际明星陆续代言郴州,带来重量级的文体赛事。《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山水间的家》《中餐厅》等爆款节目,纷纷选择郴州取景摄制。
聚焦“世界旅游目的地”定位,郴州实施28个旅发大会观摩项目93个子项目,新修提质五盖山旅游公路、郴仰公路、造香公路等道路629.5公里,新建盘活裕后里、市文化艺术中心、711时光小镇、瓦窑坪、回龙山、万洋山等景区景点20多处,新创一批3A级及以上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四星级以上酒店等。
“人间天地皆春色,惟有郴州最婉约。”9月16日举行的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向世界递上郴州名片,向全球发出郴州邀约。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中秋国庆假期,郴州接待省外游客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4%,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重要客源地。从全年数据看,郴州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已跃居全省第二位。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旅发大会也在深刻改变这座城市。
郴州聚焦“国家创新示范区”定位,努力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做好水文章、发展水产业、建成水博馆、举办水论坛,东江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舂陵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这座矿业名城修复一个个生态“伤疤”带动绿色转型,今年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参加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并作典型推介,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更是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在全国推介。
文旅集聚人气、得商机。郴州充分发挥对接粤港澳“桥头堡”优势,争当“开放发展排头兵”,今年以来举办郴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13场,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41个、湘商回郴项目176个、投资2亿元以上项目248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自贸区郴州片区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湘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正式运行,“郴州-佛山”对口合作模式已经搭建。同时,以降成本为核心的优化营商环境“39条”发布,持续擦亮“身在郴州、办事无忧”品牌。
加快建设“湖南重要增长极”,郴州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新材料、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锂电新能源、现代装备两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数字产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担当。郴州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实现经济总量的历史性飞跃。
永州 绿色产业奋起湘江源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万达
第三届永州·蓝山国际皮具箱包博览会上,嘉宾在挑选皮具箱包产品。彭华 摄
12月26日,永州经开区,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州智造基地满负荷生产,技术领先全球的陆上大兆瓦风电机组,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介绍,“永州造”风电机组,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20亿元,纳税1亿元。
永州发挥新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利用和装备制造两手抓,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今年以来,纳入省重点建设风光项目50个,装机规模400万千瓦,新增并网198万千瓦,均排全省第一。
永州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发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推动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步履铿锵。
“腾笼换鸟”,引进百信锰业、振阳纺织、深喜电子,盘活零陵荣华锰业、祁阳宝达食品公司、东安云生竹业等闲置资产。
向“新”迈进,集聚成势,塑造发展新动能。科创平台提能升级,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个。“智赋万企”,加速数字化、智能化,40家企业投入智能制造改造资金4亿余元。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1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7.7%。
科技赋能,祁阳轻纺制鞋—纺织产业集群、江华智能小家电电机产业集群、蓝山轻工纺织—皮具玩具产业集群,生机勃发。新项目、新技术推动永州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湖南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湘江科技全自动电炉熔炼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湘江源头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涵养了永州绿色农业,蔬菜出口海外一骑绝尘。蔬菜播种面积居全省第一、出口额连续5年占全省蔬菜出口总额的95%以上。今年蔬菜出口突破100亿元、货值和总量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第三位。12月22日,湘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永州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不仅能确保整个湘南区域食品安全和稳定供应,也为大湾区“菜篮子”量足价稳提供可靠保障。
文旅融合风生水起。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南·永州站)、阳明山“和”文化节、金洞“村K”、东安武林大会、江永女书国际音乐周、江华瑶族盘王节等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出圈出彩。九嶷山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新增国家4A级景区5家。阳明山、金洞分别获评首批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湖南气候康养示范基地。《走,去永州》,网红歌一曲,唱响神州大地,多彩永州,魅力四射;踩着轻快的节拍,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40%以上。
永州,正成为投资的热土。今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三类“500强”项目33个。
永州,对外开放长袖善舞。永州陆港挂牌6个内陆港,常态化开通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
怀化 跨越山海拥抱世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畅
怀化国际陆港。通讯员 摄
怀化国际陆港,车轮滚滚,汽笛声声。
近日,满载中巴车、鼓风机等货物的首趟“湘滇·澜湄线”怀化—昆明—万象国际货运接续班列,沿中老铁路,经云南昆明,驶向老挝万象,标志着怀化在依托“双通道”、对接“两大洋”、服务“双循环”上,迈出关键一步。
省委、省政府将怀化国际陆港作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标志性工程。怀化抢抓机遇,以奋斗姿态,向海图强。今年以来,怀化国际陆港开行班列432列、超省定任务116%,中老班列开行数居中部地区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全省第一,实现翻倍增长,跨上百亿元台阶。
跨山越海、拥抱世界,怀化步履铿锵!
该市积极融入长三角、大湾区、中部城市群、成渝经济圈、海南自贸区,建立湘渝黔桂滇五省(市、区)协作机制,深入实施湘鄂赣三省合作协议,加速推动货源向怀化集并,同步加强通关便利化协作。
怀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成功举办首届湖南(怀化)RCEP经贸博览会、“粤企怀化行”“浙商怀化行”等活动,签约项目145个、总投资965.7亿元;组织经贸代表团赴老挝、柬埔寨、缅甸开展经贸交流活动,与老挝塔纳楞国际陆港、柬埔寨西港、缅甸仰光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怀化已开拓北部湾铁海联运以及中老、中越、中缅4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开通国际国内运输线路77条,开辟北部湾港、广州港、盐田港、湛江港4个主要出海口,内畅外联东盟、欧美等86个国家和地区,12个省份和省内9个市州货物集结分拨,吸引西部陆海新通道70%的货物南下东盟,成为湖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
起步即起势,一年一跨越。今年,怀化国际陆港班列开行占西部陆海新通道比例由去年1%提升至4.4%。
产业是发展之基,怀化以港聚产、以产兴城。
该市实施临港工业集群发展行动,构建以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怀化高新区、鹤城高新区、中方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以市域其他省级高新区、产业开发区为协同联动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箱包产业园、预制菜产业园、中国供销·三农产业园建设,助推临港产业向千亿冲刺。
机器轰鸣,马达声声,产业发展,热火朝天!
6月以来,箱包产业园已接洽河北、江西等地箱包企业200余家,签约落户34家箱包皮具企业,预计2024年签约企业将达200家。
预制菜产业园自8月首家入园企业投产运营后,已有6家企业前来洽谈落地事宜,17家企业意向来怀化考察洽谈,其中广东裕丰已签约。
中国供销·三农产业园12月开工,拟建设集电商中心、中央厨房等“八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物流产业园,让产品“展翅高飞”。
马不停蹄,岁岁新颜。以怀化国际陆港为支点,怀化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娄底 钢铁新材料产业强势崛起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俊 邹娜妮
湖南涟钢电磁材料有限公司硅钢生产现场。 李中声 摄
冬寒袭人,涟水河畔延绵10公里的“钢城”生产火热。
涟钢生产的钢,经华菱安赛乐米塔尔、华安钢宝利等企业接力,升级为轻量化汽车用钢,配套国内外一线汽车品牌;经浙湘新材、湖南宏旺等企业深加工,满足汽车、电机、变压器等行业硅钢需求;经高强钢项目智能车间再加工,变身高强钢、耐磨钢等高端品种,伴随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巨擘走遍全球……
这是一块“钢”在娄底的延伸蝶变。2023年,这场蝶变更添几分精彩,新晋“顶流”硅钢强势崛起。
硅钢被称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高磁感、高牌号硅钢需求持续增长。布局硅钢,是娄底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的重头戏。
3月26日,湖南宏旺年产96万吨高牌号硅钢项目投产,湖南第一块高牌号取向硅钢在娄底下线,填补省内空白。
3月27日,涟钢1580热轧线投产,首次实现国产主传动在宽热连轧应用,带动工程机械、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钢材产品开发与优化升级。
8月18日,涟钢冷轧硅钢项目(一期)投产,涟钢向国内高牌号硅钢制造企业前三强发起冲刺。
大批“百亿级”项目落户,得益于超前谋划和优良的营商环境。围绕延链、成网、优环境,娄底制定硅钢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的硅钢生产基地。全市钢铁新材产值迈过1000亿元大关,成为亚洲最大的高强钢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从450万吨基板到300万吨不同牌号全流程的硅钢产业链。
1月29日,春节后上班伊始,娄底召开全市“材料谷”建设暨招商分队出征誓师大会,12支产业链招商分队“出征”各地招商。紧盯项目签约、资金到位、开工建设、投产达效4个环节,形成大抓项目工作格局。已累计引进20个硅钢项目,投资总额157.5亿元。
以“材料谷”为总揽,娄底持续推动钢铁新材、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1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
每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牵头单位、一个产业链规划、一支产业链招商队伍、一个扶持政策、一个任务时间表”;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攻关重大科技项目;建立“政策超市”“金融超市”“土地超市”“人才超市”,开通“营商环境直通车”,解决企业用工、用钱、用地、用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材料谷”已聚集规上企业472家,1至10月,实现营收1452.12亿元。
湘西州 打开山门挥洒精彩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莫成
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石林荣 摄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门大开、踏上时代节拍,优势产业蓬勃兴起、发展潜能加快释放,从内陆腹地变为活力迸发的开放高地。
8月18日,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神秘湘西梦圆蓝天、飞向世界。
曾几何时,湘西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被称为“中国盲肠”,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挑担茶叶上北京”,只是美好的愿景。
如今的湘西,“高速成网、高铁跨境、航空高飞”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现实,在家门口“坐着飞机去北京”梦想成真。
边城机场作为全省海拔最高、风景最美、特色最鲜明的机场,成为湘西看世界、世界看湘西的重要窗口,成为湘西人民逐梦时代、创造幸福的支点。
远山如黛,近水含情,一幢幢吊脚楼临河而建错落有致。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风景迷人、游人如织。
“我是读《边城》长大的,以前一直觉得边城很偏远,没想到坐飞机两个小时就到了!”来自北京的游客张明生感慨不已。
快速便捷的交通,让湘西火热出圈。2023年,全州预计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
12月26日,吉首市大兴寨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该工程10月23日开工,计划总投资28.94亿元,是“苗岭三峡”大兴寨水库的重要配套工程。
2023年,湘西州大力优化营商环境,448个省州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9亿元;招商引资捷报频传,预计全年到位资金252亿元,同比增长20.7%。
如今的湘西,热情拥抱航空时代,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今年与马达加斯加、纳米比亚两国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汇聚湘西、造福湘西,开放湘西的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开放湘西,华丽蝶变。目前的湘西州,世界级、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达400余个;全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突破400万亩,白酒、新材料、中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动能澎湃。
11月3日,3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智库专家参加“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200余名中外嘉宾深入湘西城市农村采风,惊艳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沧桑巨变。
“湘西州的减贫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对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外国嘉宾纷纷表示,“湘西之窗”折射“中国之治”,回去后要把湘西州的减贫故事讲给同胞听,更好推动自己国家的发展。
一审:张笑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有话要说...